他们从风雨中走来,倒在了泥泞中,后来人踏着他们走出的路,奔赴黎明!
——题记
偶尔刷到的一条微博,大致讲的是《觉醒年代》中每个人物的外形不仅都与真实历史人物高度相似以外,更有鲁迅先生的扮演者为了贴近角色形象,特意用烟头熏黄指甲盖,以此还原出鲁迅先生常年抽烟的特点等诸多细节,评论区的称赞驱使我去围观了这部剧。
未观《觉醒年代》之前,我了解的陈独秀先生仅限于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,是创办了《新青年》杂志、扛起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的思想启蒙者,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等等这些书面上冷冰冰的字眼。却没领略到在一个民智未开,人性冷漠的时代,凭借着一腔信念和热血致力于传播新思想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创举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41集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先生两人自京津一路走来所见饿殍满地,所闻哀鸿遍野,黑云白水沙岸,仲甫先生失声痛哭,哭天地不仁,哭百姓流离,哭自己奋斗多年的理想原不过是泡影……“只有活着的人继续前行,死去的生命才有意义”“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的活着,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力,人的尊严,人的快乐,我愿意奋斗终身!”黑云压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鳞开,那一刻他们的誓言响彻山谷,震天动地。
未观《觉醒年代》之前,我只了解的李大钊先生一生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,掀起过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。却不知道在他的背后还有着一如既往支持着他事业的赵纫兰女士。她对大钊先生说“虽然我不知道你在做什么,但我知道你一定是在做有利于他人的事,你想做什么就去做,我来守好这个家”。她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让李大钊先生安心的为信仰所奋斗。其实像赵纫兰这样的人还有很多,她们不知时局,却懂得大局,她们都是伟大而可爱的人。
剧中毛主席的出场方式最令我感触,他一手扶额遮雨,一手紧紧抱着刚出版的《新青年》杂志,在人群中、风雨里逆行奔来,他的身后是长沙街头,更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真实写照:趴在地上的乞丐在人群奔走的间隙捡起混杂着泥水的吃食送进嘴里,骑高头大马背着枪的军阀驱赶人群横穿而过,小贩用独轮车推着一大车活鱼却扣在了街面上,鱼在泥水里弹跳着挣扎,阁楼上两个穿着精致的女人盯着街上指指点点,老妇拦车卖头上插着草的孩子,资产阶级的小少爷们在车内悠然的吃着三明治……短短一分多钟的镜头,却将当时中国各阶层的现状展现的淋漓尽致。一脚踏开死水而来的青年毛泽东在这一场景里更像是一束光,像是一缕希望。
以前总不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,不理解“人吃人”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,在这部剧里,我看到了。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精神的贫瘠,看到了他们麻木的灵魂,看到了愚昧和无知,我深深的感悟到了如果民智不开,无论再来多少优秀的医生,依旧救不了这个死气沉沉的局面。只有从思想的根源进行“医治”,才有可能挽救这个民族于水火之中,而这,也正是鲁迅先生选择的道路。
100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伟大和悲壮。但就像弹幕所说我们所想象的伟大和悲壮远不及他们真正经历的,我们是在知道革命最终会胜利的前提下觉得他们伟大,知道共产党人肯定是会带领中国走向光明的,知道他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……但当时的他们不知道,他们不知道所走的路到底是不是对的,所坚持的会不会有结果,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去做了,凭着一腔热血,凭着心中的信念,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。哀鸿遍野满地血,无非一念救苍生!他们的伟大,远超出我们的想象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,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使命。站在百年后的今天,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的豪迈语句言犹在耳:地球即成白首,吾人尚在青春,以吾人之青春,柔化地球之白首,虽老犹未老矣。
有人问这部剧有无续集,但其实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何不就是最好的续集?致敬前辈先烈们,没有你们的披荆斩棘,便没有今天这盛世!
|